花园 word 免费 在线 网盘 下载
花园word电子书网盘下载地址一
- 文件名
- [百度网盘 下载] 花园 word格式电子书
- [阿里云盘 下载] 花园 word格式电子书
- [腾讯微云 下载] 花园 word格式电子书
- [坚果云 下载] 花园 word格式电子书
- [迅雷下载 下载] 花园 word格式电子书
- [华为网盘 下载] 花园 word格式电子书
- [天翼云盘 下载] 花园 word格式电子书
- [360云盘 下载] 花园 word格式电子书
- [夸克网盘 下载] 花园 word格式电子书
- [115网盘 下载] 花园 word格式电子书
- [蓝奏云 下载] 花园 word格式电子书
- [城通网盘 下载] 花园 word格式电子书
- [本地下载 下载] 花园 word格式电子书
花园word电子书网盘下载地址二
- 文件名
- [百度网盘 下载] 花园 word格式电子书
- [阿里云盘 下载] 花园 word格式电子书
- [腾讯微云 下载] 花园 word格式电子书
- [坚果云 下载] 花园 word格式电子书
- [迅雷下载 下载] 花园 word格式电子书
- [华为网盘 下载] 花园 word格式电子书
- [天翼云盘 下载] 花园 word格式电子书
- [360云盘 下载] 花园 word格式电子书
- [夸克网盘 下载] 花园 word格式电子书
- [115网盘 下载] 花园 word格式电子书
- [蓝奏云 下载] 花园 word格式电子书
- [城通网盘 下载] 花园 word格式电子书
- [本地下载 下载] 花园 word格式电子书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优美别致、充满了丰富哲思的小书,作者通过对花园这一融合了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与人类历史共存的现象所进行的深入思考,揭示了一些深刻的哲学命题。
人之为人,为什么与花园息息相关?花园能否告诉我们为何“死亡是美的母亲”,如诗人史蒂文斯所言?为什么我们其实生活在一个没有花园的时代?为什么说我们正在竭力创造一座史无前例硕大伊甸园,与此同时却将大地变为荒芜?作者以其诗性的哲思引导读者寻访神话传说、宗教圣典、文学作品以及现实中的一座座花园:荷马史诗中的仙岛乐园,、基督教的伊甸园、 富于教育思想内涵的柏拉图的学园和伊壁鸠鲁所建的花园学校, 《十日谈》男女青年讲故事的乡村花园、体现极致王权的凡尔赛王宫庭园, 整日拨泥弄土的平凡的家庭小花园,还有当代纽约的无家可归者就地塑造的微型花园……本书邀请我们漫步这座座花园,体验花园与园艺的内蕴,由此在我们的心田和大地上重新开始耕种伏尔泰所说的“我们的花园”。
书籍目录:
序致谢第一章 忧思乃天职第二章 夏娃第三章 人——奉献于土地的园丁第四章 无家而园第五章 “我自己的花园”第六章 柏拉图的学园第七章 伊壁鸠鲁的花园学校第八章 薄伽丘的花园故事第九章 隐修之园、共和之园与王公之园第十章 凡尔赛宫园林短评第十一章 观看——一门失落的艺术第十二章 奇迹般的谐和第十三章 两种天堂:伊斯兰教与基督教之比较第十四章 人,而不是破坏之徒第十五章 时代的悖论跋附录 一 《十日谈》选摘乔瓦尼·薄伽丘 二 《帕洛马尔》选摘伊塔洛·卡尔维诺 三 花园安德鲁马韦尔 四 伊斯兰地毯花园简介注释文献目录索引译后记
作者介绍:
罗伯特·波格·哈里森(Robert Pogue Harrison),斯坦福大学法语和意大利语系讲座教授。主要著作有《贝雅特丽齐之身》(The Boay of Beatrice,1988年)、《森林:文明的暗影》(Foresu:The ShadowofCivilization,1992年)、《逝者》(The Domkubn of theDead,2003年)以及《花园:谈人之为人》(Gardens:An Essay on the Human Condidon,2008年)。他从2005年起主持广播访谈节目《有识之见:谈生活与文学》(Entitled Opinions about Lifeand Literature)。苏薇星,北京大学英语系副教授,主要从事近现代英美诗歌的研究。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如果说言语在本质上属于公共领域,换言之,属于城邦(polis),那么本章探讨的临时花园与社区花园首先就构成了政治意义上的救赎行为。这些花园使它们的创建者从无语的困境中解脱出来,于是满足了人所特有的行动、言说和拥有听众的需要,三者都具有最本质意义上的“政治性”。至少在这个意义上,上述花园确实属于阿伦特构想的人类行动的范畴。建造这群花园,就是讲言行均转向外部世界,使之进入或者面对公众社会,在此,人们相互认可彼此具有根本尊严的人性。
一切并非虚构的花园皆有一个共同点:它们诞生于人的自主行为。这一点不言自明,却并不因此有失关键性。无论地处其中心还是边缘,花园真正的所在地是被阿伦特视为人类行动舞台的城邦(她认为,行动无一例外发生于“介于人与人之间的世界”)。这并不意味着花园的存在构成了我们通常所说的政治行动,且必然服务于其创建者的政治利益,而是意味着无论位置多么幽僻,用意多么私密,花园从不脱离由人类行动塑造的世界而独立存在,哪怕它们不能全然为那一世界容纳或限制。
我们生活在一个要求忘却的时代,它想切断与过去的联系,让今朝独立自主,“可是忘却意味着必须重复从前发生的一切。[……] 记忆中一个个清晰的时刻是必须领悟的,只有领悟了,才能让它们远去。”
一旦对起源问题进行猜测,我们与其听信通俗经验,不如依从诗人的直觉,哪怕仅仅因为诗歌可以追溯到人世之初,而通俗经验,一般来说,不过反映了某一历史时期的心态与信条。……
意大利学者彼得罗·劳雷亚诺(Pietro Laueano)则提出了更具实践基础的论据,得以说服人们早在农业出现以前,我们旧石器时代的远祖就已开始种花植草。他写道:“日后引发了农作物栽培技巧的那些最初的小小尝试,不可能有实用目的。”原因何在?因为“让野生植物归化、采集和选择物种以得到有利可图的品种等活动,都必须经过几代的培育才能初见成效,所以那些尝试的动机不可能是获取食物或其他直接利益”(劳雷亚诺,Giardini di pietra [《石头花园》],第37页)。劳雷亚诺由此推断出,以狩猎采集为生的先民之所以创建花园,“或是为了礼俗仪典、巫术魔法,或是纯粹为了观赏或取乐,与经济或生产毫无关系。”(第37页)总之,早先的花园意在催生魅力,而非获取利益——除非鸦片、幻觉剂、香料和药物这类利益。如诗人艾略特所言,人类毕竟承受不了多少真实。所以说,上文援引的梭罗的名言——“不管是生是死,我们只求真实”——并非全然属实。人性中有着一种与上述需求同样根本(且并非对立)的渴望,那就是让现实升华,替它披上幻景的霓裳,从而让我们的现实经验重归灵性。最初的花园无论面貌如何,曾带来何种喜悦或慰藉,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必然与这一渴望息息相关。
想成为一名“真正的”园丁,“必须拥有某种成熟,或者说父性”(第7页)。一个年轻人就像乐园里的亚当,“从未耕耘,却尽享生命的果实”,他以为一朵花“是插在扣眼里的装饰,或是送给某个女孩的礼物”(第6页)。与此相反,在园丁看来,“一株花得冬眠,要松土、施肥、浇灌、移植、分株、修剪和拴系,还得替它除去杂草、虫卵、枯叶、蚜虫和霉点。”(第6页)园丁的世界与非园丁的世界无一共同之处。泥土成就了亚当之身(“因为你是从土而出的”[《旧约·创世记》第3章第19节]),而园丁就是一位重新投身于泥土的亚当:
从前,我只是个远远的旁观者,心不在焉地张望着颇具匠心的花园,那时的我,以为园丁是一类别有诗情、温文尔雅的生灵,一边聆听小鸟唱歌,一边调理着各种花香。如今细察此事,我才发现一个真正的园丁培育的并不是花卉,而是土壤。他把地面上的东西留给我们这等闲人,让我们看得目瞪口呆,自己呢,却直往土里钻。他把自己埋在地里过日子,在堆肥里给自己树纪念碑。假使来到伊甸 园,他会兴冲冲地嗅着园中的空气,脱口而出道:“天哪,多好的土哇!”依我看,他会忘了品尝辨别善恶之树的果实:他宁可环顾四周,瞧瞧有什么法子从上帝这乐园里拉走满满几车沃土。或许他会发现辨别善恶之树周围缺了一圈像样的土床,于是他会埋头拔弄起泥土来,全不知头顶上悬挂着何种果实。“亚当,你在哪儿啊?”上帝问道。 “一会儿就来,”园丁扭头答道,“我正忙着呐。”说着,他会继续做他的土床。(恰佩克,The Gardener's Year,第23页)
若要获得恰佩克所说的父性,得把关注的焦点从生命的果实转向果实萌生的土壤。园丁与土壤的关系始于自己不解耕种、日渐熟悉的那方园地,并由此蔓延到整个大地。一如石榴之于夏娃,园艺会引发感知上的转化,使人观看世界的目光产生根本的嬗变———可称之为“对现象根源的皈依”。从此,目光不再滞留于大自然生命形态的浅表...
太阳花园和极乐之岛这类世外桃源提供的长春健在的悠闲,是以与世隔绝为代价的——享有它,就意味着远离亲友、城邦以及人类持续不懈的求索历程。失去亲情、友情和社群的生活,只能置人于悲惨的境地,对于热爱城邦的古希腊人来说,尤为如此。这般状况同时剥夺了人生的忧患与慰藉,我们中间大多数人对这两者的眷恋,恐怕远远出乎自己的意料。
流亡在“先辈的土地”之外,游离在那片土地要求的辛劳与责任之外,奥德修斯深感这样的失落什么也不能补偿。孤岛花园剥夺了他人之为人的属性,重归自己的身份才是他的热望,此等切盼神女也无从平息。……
孤岛上的奥德修斯朝思暮想的,乃是渗透着忧思与关怀的人生(a life of care),缺了它,世外桃源无异于流亡之地。更确切地说,他渴求的是一个世界,在那里,人得以倾注其忧思、实现其关怀。对奥德修斯来说,那个世界意味着家庭、故土和世系。忧思与关怀和人的世界属性密不可分,在一个与世无关的花园仙岛上,何以能有用武之地?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这是一本优美别致、充满了丰富哲思的小书,作者通过对花园这一融合了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与人类历史共存的现象所进行的深入思考,揭示了一些深刻的哲学命题。
人之为人,为什么与花园息息相关?花园能否告诉我们为何“死亡是美的母亲”,如诗人史蒂文斯所言?为什么我们其实生活在一个没有花园的时代?为什么说我们正在竭力创造一座史无前例硕大伊甸园,与此同时却将大地变为荒芜?作者以其诗性的哲思引导读者寻访神话传说、宗教圣典、文学作品以及现实中的一座座花园:荷马史诗中的仙岛乐园,、基督教的伊甸园、 富于教育思想内涵的柏拉图的学园和伊壁鸠鲁所建的花园学校, 《十日谈》男女青年讲故事的乡村花园、体现极致王权的凡尔赛王宫庭园, 整日拨泥弄土的平凡的家庭小花园,还有当代纽约的无家可归者就地塑造的微型花园……本书邀请我们漫步这座座花园,体验花园与园艺的内蕴,由此在我们的心田和大地上重新开始耕种伏尔泰所说的“我们的花园”。
精彩短评:
-
作者: 安提戈涅 发布时间:2017-02-17 12:07:15
失而复得之书,看得缓慢又惬意。哈里森似乎受阿伦特与福柯的影响良多,讨论各种花园的时候,总不免隐隐地指涉一个良好的、能够与人对话的公共空间——哪怕如通俗常识中被描黑的伊壁鸠鲁派的花园学校,也被哈里森的慧眼赋予一种朴素的抱负,它同样关乎重构现实的公共理想。另一方面,培育花园的最终目的,总是落实到个人身上,这一点上,哈里森的论调又浮现出福柯式的“自我关怀”感——尤其对伊壁鸠鲁等希腊古哲的阐述,几乎是继承了福柯伦理学谱系的衣钵。耕耘,便是培育自我存在的幸福与美德。全书充满了人文主义式的博学与关怀(care),译笔优雅,与以往海德格尔哲学里的“操心”、或者“烦”相比,对“忧思”的翻译精妙又富于人情味。可惜论及中国花园的地方,只稍微提及了《红楼梦》里的园林,要去补一补《疯狂的罗兰》与《火山下》。
-
作者: fro 发布时间:2015-08-21 15:59:17
前半部分比后半部分好很多。一边读,一边感到译者就是那位在我的心田种下新纯的真理的种子的园丁。
-
作者: Adiyat 发布时间:2015-11-11 15:32:12
希望译者再接再厉,把《森林》和《逝者》这两本也译出来
-
作者: 流水豆瓣 发布时间:2012-02-16 09:16:29
“人的幸福是一种由栽培养育而来的善”
-
作者: 炜明 发布时间:2012-08-25 13:46:08
渊博的人文主义“美文”,翻译过渡添油加醋,最后两章很扯
深度书评:
-
很多年没读过这么美的译作了
作者:瞳 发布时间:2011-12-18 23:52:01
想不到研究英语文学这么多年的苏老师的中文也这样灵秀。令我们这些学了四年英文之后,中文句子都难以写通顺的人汗颜不已。
这几年都不太敢看译作。而今的翻译界别说文学科了,各科目都良莠不齐。译文不说雅,信和达都鲜有译者能做到。有很多译作,语句不通,错译随处可见;还有一些则不符合中文的语言习惯,一看便能看出来到原来的英文句式。
这本小书,语句流畅优美,诗情画意难掩思想之独特睿智,实在值得学翻译、做翻译的人好好研读。另外,对一些经典文学、哲学内容的解读,观点和角度颇为独特,令人耳目一新。
-
读完花园读江南园林
作者:弹尔簧之 发布时间:2023-02-11 23:56:54
-
花园?荒园?
作者:弹尔簧之 发布时间:2022-12-20 15:33:23
-
花园作为线索
作者:momoo 发布时间:2021-10-11 21:21:23
我对自然的感受力似乎先天不足。
草木在我感知范围的极边缘地带,所以我不幸地甚少有徜徉花园的经历。
有关花园的印象只有低矮的灌木丛嵌以我无从分辨的各类花朵。我没见过好看的花,或者说,我从没觉得有哪朵开在土地上的花是好看的。花园称为自然却囿于拙劣的模仿,同时尚未企及能称为文明的高度,其角色处在杂糅的尴尬境地也就显得无关紧要。身处其间不由焦躁,出于无法与外界获得交互体验而产生的无聊和浪费了生命的想法。这与我无法长时间地看海以及看日落的体会相似。所以对于书前篇园丁耕植的忧思,我可以理解,无法共情。所幸用花园作为线索在城市的无家而园与哲人的学园出现后渐入佳境。它不再与花草直接相关,而是作为象征和隐喻的媒介,贯串起自柏拉图和伊壁鸠鲁到现代虚无主义的哲思之径,带有浓厚的古典气息。于是我与那些欧洲花园的隔阂,远远不止横亘的高加索山脉和巴尔干半岛。于是我感受到再建知识体系的隐隐的迫切。
-
投入忧思之中
作者:松树底下嗑瓜子 发布时间:2021-09-04 13:45:37
花园的初始
亚当夏娃被逐出伊甸园后,最大的变化是,不再不劳而获,日复一日的汗水让土地成为了可以栖居的地方,自我向自己以外的世界深深的延伸,参透着忧思与关怀(a life of care),从而诞生了对自己以外事物的喜爱,也由此生命有了意义,人才成为了人。
常识所认知的伊甸园是一个无上的乐园。然而,在伊甸园中有花无果,这就说明伊甸园是一个一成不变,独立于时间之外的园林。然而,事物一旦缺少了时光之印,荣枯之变,也就丧失了美。换句话说,美首先意味着生命之有限。伊甸园的不变性,实则会让生活在其中的亚当夏娃无法感受到其中的美好,因而伊甸园全然被浪费掉了。然而,我们落入凡生的大地,并没有被浪费掉。
怀有忧思的园丁会主动的开创,将自己奉献给土地。但在这开创的过程中也会因无能为力而产生谦卑之感。园艺是一个教育过程,因为在园艺的过程中,园丁要潜入时光的深处,沉浸在生命初绽的原始之时。逐步领悟到生命要付出怎样的努力才能在冥顽不化的粘土中占有一席之地。
对于花园起源的这一问题,诗人默温认为:花园先于农业。因为,农业引种需要几代培育,然而先人不太可能有这样的耐心。应该是,先人先在居住空间附近栽种了花园,而后巧合间出现了可以实用的作物,从而出现了农业。按照这个逻辑,栽种花园这一与生存无关的行动,包含着人性需求。花园提供了:1.运转不息世界的静止点。给了边界,安适之感得以出现。2.生命情结。渴望与其他生物接触,由此突破了失语障碍。3.独立于人意志之外的美。我们能够制定花园的秩序,但是不能指定花朵的秩序,花朵中的秩序是未及人性的。
作者本人非常喜欢其任教的斯坦福大学中的一座小花园——金斯哥特花园。“身在金斯哥特花园中的感受是身在其中,和水纺蛛、沐浴的小鸟、塘边的石块上的蜥蜴、杂草、黄杨木在一起,还有地下空中那生机旺盛的一切,你被容纳其间,这就让你不再,或者说不仅仅是,一位审美的旁观者。”「是否就是朱老师所说的,从世界的对岸走到世界中。」
历史上的一些花园,包括柏拉图的学园、伊壁鸠鲁的花园学校、薄伽丘的花园、凡尔赛宫等。
柏拉图认为,知识根植于生命。只有有生命的地方,才能有生长的潜能。老师将知识的种子,撒播在成长之土上,而这成长之土是学生的整个活生生的人格。在培育的过程中,必须依靠师生之间长期的对话 ,齐心奉献于这件事,真理才能在心间诞生。同时,柏拉图是一位“精英主义者”。他认为,只有极少数的心灵才有能力真正懂哲学这件事情。但同时,这种认知的另一面就是教学并非无所不能。「读书」
伊壁鸠鲁的学园是在人之为人受到威胁的时候,给人们提供的庇护。伊壁鸠鲁认为,教育的终极目的不是获得智慧、正义,而是通达幸福,即平和的心境。伊壁鸠鲁主张沉思生命的有限,灵与肉是同生共死的,死亡并非终点,而是生命的完成与实现。因此,作为人类幸福的园丁,我们要把生命有限这重诅咒化为诸多福祉的源泉。
薄伽丘的人文主义伦理观与意大利园林设计美学相对应,即:理想的花园是自然在艺术的督管下欣欣向荣,而非将自己的意志施加于自然。依照薄伽丘的人文主义观点,我们对他人负有最低限度的道义责任,不在于为他指点救赎之路,而是帮他走完一天的路。这种援助方式有着许许多多平平常常的形式,尤其是借助风趣的谈吐、得体的举止、故事的美丽,通过谦恭礼让、对话交流、同伴之情和社交生活促使人类交往的领域更加愉快。给生活添加快乐而非痛苦,这就是薄伽丘人文主义的首要原则。它不是后世流行的那种“人定胜天”的人文主义。「陪伴朋友」
凡尔赛宫在座者看来是骄傲一词活生生的化身。纵然有着极度壮观的形式,但依然不能冲淡其邪恶的本质。
当代的一些顽疾。
观看成为了一门失落的艺术。人的目光和制度、心态一样受制于历史性规律,主导我们这个时代的感知架构让我们越来越不容易察觉到眼前的事物,而是将实现引到跳跃的影像。以参观禅寺石庭为例,旅游导览只能将影像呈现给观者,而无法展现现象。因为时间和空间各具有一个主观维度和一个客观维度。我们所属的世界决定了主客观维度以及两者间的相互穿插。若想要花园在空间中充分可见,需要赋予它一种我们这个时代越来越不允许的悠远绵长的时间。处于主客观维度的关联交汇中的时间。这个时间空间的主客观维度有点不太懂。
当今社会已经不再“运转”,而是神经质的颤抖着。什么能让消费永不间断,我们就追求什么。欲望让人们充满了动力,犹如旋风一样,让人不停旋转,然而却又漫无目的。不断地为自己设立目标,为的是让狂躁状态不断延续,愈演愈烈,直到在高潮中化为怠惰。
「海德格尔没看懂」
消费给疯狂生产提供了理由,疯狂生产又给消费提供了理由。这整个循环过程与其说是为了满足我们的需求,不如说是为了让我们马不停蹄。以下这段文字中,海德格尔用极其犀利的目光诊视了这一综合症,尽管文风晦涩抽象:
为了让生产一切产品成为无条件的可能性而进行对所有材料—包括“人”这一原材料—的消费,是以隐秘的方式由存在者(beings)—即真实之材料—悬浮其中的彻底空虚所决定的。这种空虚必须得到填补。可是,由于存在之空虚(the emptiness of beings)决不肯能靠存在着的无实来填补,尤其是在这种空虚不能被真正体会到的情况下,因此,逃避空虚的唯一办法是不断以如下方式组织存在者:找到一种形式来确保他们处于漫无目的的活动状态,让他们一直有可能被安排成这种形式。(海德格尔《哲学的终结》)
消费本身无可非议,它与人类劳动的生物性节奏直接相关。仅当消费使异常活跃的生产成为可能活着必要时,它成为一个明确的病症。如果海德格尔所言有理,那么在大地上创建人间乐园的目的与其说是指导我们行动的真正目的,不如说是为永保活动状态这一盲目要求提供方便的谎言。此项要求来自我们因存在之空虚而承受(却不承认)的痛苦,也来自我们对存在之空虚的否认。如果厌倦感与上述空虚有着根本关联,那我们可将逃避空虚的企图视为厌倦感的又一症状。也可能厌倦感的缘由就是我们无法真正体会存在之空虚。无论如何,为无休无止的消费进行无边无际的生产,为无边无际的生产展开无休无止的消费,在当今这个时代成了逃避—但不是填补—存在之空虚的唯一途径。
恰佩克的《罗素姆的万能机器人》一书中,通过科技的发展,达到类似共产主义国家理想的状态。有点类似于如今AI人工智能所展望的未来。人什么任务也没有,除了完善自我。 书中对这种情况的结论是,人没有成为万物之主,而是成为了多余的人。作者也同样认为AI取代人类的一切之后,等同于将人从忧思中解脱出来,无异于剥夺了人自我实现的机会。所以,看到这,我对AI的发展抱有一定的质疑。
作者最后给开出的处方是:如果我们想要找到一个静止点,唯一的办法就是在其间“栽种”这样一处地方。让自己深深投入忧思与关怀,把自己完完全全的交付给花园,耐心的守护自己的一方园地。
-
耕种花园
作者:松树底下嗑瓜子 发布时间:2021-08-28 18:43:23
chapter1:忧思乃天职 a life of care
但丁笔下灵薄狱中极乐之地的灵魂,“没有希望的生活在愿望中”
忧思女神用泥土(大地女神)塑造成形,朱庇特将灵魂给予这造物。...直到灵魂重归朱庇特,身躯重返打底,人这一含有灵魂的造物,为忧思所有。有生之年的每一刻无不在忧思的怀抱中。...人被忧思紧紧环抱,奉献就成了不可遏制的需求。...花园是一方忧思关爱的绿洲,标志着它来自人的自主行为,可称之为“忧思之印”。...人对时间的体验,正式化解一份接一份忧思的过程。...人亲手创建的花园依赖时光,顺着光阴流转才得以实现。...真正的园丁一刻也闲不住。
....土地这一概念不仅含有地域性,还深含物质性:那一片土地,曾由他的先辈耕种;那一片土地,埋藏着他的祖先。(先辈召唤奥德修斯重归故园)
造物主煞费苦心的确保自己的造物(亚当)无牵无挂,却又指望他们牵念、眷顾得天独厚的伊甸园。(可以说,造物主是个失败的园丁。)...亚当被放逐之前,一切为他存在(包括夏娃);被放逐之后,他为一切存在。日复一日的汗水,才能让周边环境成为栖居之地。从此,自我向世界深深延展,于是诞生了对自己以外的事物之爱。(由此诞生了人类文化本身)... 亚当夏娃被逐出伊甸园所结出的果实就是:从此,生命有了意义。仅当周遭事物有了意义,人才成其为人。...这让我们失去了乐园这份厚礼,但同时也赢得了一颗人心。... 人类生命富有意义的,正是参透着忧思与关怀、贯穿着积极行动的人生。
若要说人是个受诅咒的物种,理由不在于我们生来就被投入含辛茹苦、终有一死的命运,也不该说我们对痛苦比其他生灵更为敏感,而是因为我们将受苦受难和有限生命视为诅咒的明证,而非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于此同时,我们惯于把这重诅咒与大地相连,将大地视为痛苦、死亡、不幸的源头,而非生命的根本、生长的土壤、万千气象的渊源。只要日日受惠于大地,我们并不珍惜它的馈赠,这一事实无疑构成了一重诅咒。.... 努力比阴魂来的幸福,原因并非他在阳光下劳动,而是他在阳光下,也就是说,生活在大地上。
chapter2 夏娃
伊甸园有果而无花,这表明那是一个一成不变、独立于时间的园林,美也就荡然无存,因为事物一旦缺了时光之印、荣枯之变、也就丧失了美。无论其含义如何丰富,美首先意味着生命之有限。
夏娃越界的行为让我们失去的东西,我们从未真正拥有,因为其间一旦少了人心,伊甸园就全然被我们浪费了。然而,我们落入的凡生的大地,并没有被浪费。
chapter3 人——奉献于土地的园丁
... 令人痴然往我的忧思如何弥漫自然、漾及上苍...
忧思与关怀之心总是催人行动、促人开创,然而忧思之人不仅有着按捺不住的主动性,会迫不及待的助长,同时也免不了无力乃至无助之感。... 意识到被动性也是自己的本属。... 被逐出乐园,意味着人从此不仅有了羞耻心,也产生了因无能为力而来的谦卑感。
园艺是一个教育过程,它意味着潜入自然演化历程的深处,追回生命浩然初放于地球的一刻,沉浸于那一原始氛围之中。从事园艺,就是潜入深处、逐步领悟生命得付出怎样的努力,才能在冥顽不化的黏土中挣得一方立足之地。(如恰佩克所言,他热衷的每一宗事业,包括园艺,都是为深深领悟所作的努力:“去领悟,是我的一大癖好;去表达,是我的另一大癖好,不是表达自我,而是表达事物。)
恰佩克《罗素姆万能机器人》以寓言首发揭示了他的忧思根源至深,那就是现代科技了无园丁的谦卑、忠诚与呵护的情怀。面对自身行动力的固有限度,园丁歉然接受;面对带自然的力量,园丁固守着她那焦切不安却又释然开放的被动属性;面对生命为了维系芬芳的大地之国所作的努力,园丁倾心支持——这般园丁情怀,现代科技一概傲然拒之。对待土地,现代科技的态度是挖掘、攫取、消耗殆尽,而不是去培育、养护、充实丰富。
... 但是园丁仍应继续相信“最好的还在前面”,因为缺了这个信念,就没有园丁,而缺了园丁,无论如何,就没有未来。
chapter4 无家而园
艺术品的内在理想是超越时光而永存:“物是固定恒久的;艺术品——身为艺术之物——必然更加如此;它摆脱了一切偶然与无常,被提升出时间,交付给了空间,于是它经久不衰,得以臻于永恒。而花园却投身于岁月荏苒,把自己托付给了无常,与土壤的秉性、风云的不测公开较量。花园有延缓光阴的本领——放佛让时间的水流汇入幽寂的石潭——但这应归于魅惑之力,而非长存之力。
(?小径分叉的花园)
诗人默温认为花园的诞生先于农业。(因为农业引种需要几代培育,先人么得耐心)。而花园的由来算不上劳动(因为与我们的生存无关);算不上工作(因为工作的至高兴事是艺术创作,而花园并不追求永恒);花园应该算是行动。人类创建花园这一事实说明人性中某些成分不能自然而然的在自然界拥有歇息之所,因此要在自然环境中另辟一处憩园。这说明,人类在接近自然的同时,却又标志着两者的间隔;人性中有某些要素虽然与自然相关,却不能纳入自然秩序。总之,花园回应这一系列无法简单概括为动物需求的人性需求。
《临时的花园,无根的生活》... 花园的内涵,及其对人性的肯定,恐怕要比我们设想来的更深刻。...1.“运转不息的世界的静止点”(a still point of the turning world)(给了边界,安适之感得意出现);2.生命情节(接触其他生物的渴望),突破失语的障碍;3.我们制定了花园的秩序,却不能制定花朵的秩序,花朵中的秩序是未及人性的。人与花朵相连是通过莫名的渴望,与花园相连是通过意志。花朵向我们呈现着一种独立于人的意志而存在的美——一种我们无法创造、只能在花园里培育的美。...
人为的花园不像常言所道的那样“给大自然赋予秩序”,而是给我们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赋予秩序。恰恰是我们与大自然的关系决定了某一种张力,在此张力的中心,不但竖立着花园,而且筑有人类的城邦。
纽约的临时花园诉说着一种人性的需求:在未必容得下我们的大地上,为了感到宾至如归,我们无家而园。
chapter5 我自己的花园
我的论点是,花园是许多与园艺没有实际联系的文化活动。???
花园总有着独立于创意构思而存在的自然生命,在园子中得以表达的不是物质,也不是思想,而是生命。「生命情结」
身在金斯哥特花园中的感受是身在其中,和水纺蛛、沐浴的小鸟、塘边的石块上的蜥蜴、杂草、黄杨木在一起,还有地下空中那生机旺盛的一切,你被容纳其间,这就让你不再,或者说不仅仅是,一位审美的旁观者。(从世界的对岸走到世界中? 学者:参与的同时要观察归纳。)
感觉自己被容纳在花园中,需要花园怡然内敛中向历史敞开自己,提供的是一处幽僻而非封闭的所在。...坚实而不乏渗透的边界。
chapter6 柏拉图的学园
1。柏拉图心中,知识根植于生命。从老师那接受知识之种,予以成长之土的,是学生的整个活生生的人格。因此,柏拉图式的教育家往往会以激情澎湃、充满表现力的方式企图直接触动学生的生命,因为有生命的地方才能有生长的潜能。... 柏拉图认为,在学生的心中培育生命,必须依靠师生之间长期的对话。...唯有经过长期交流、齐心奉献于这件事本身,真理才会顿时在心间诞生。...柏拉图断言,只有极少数的心灵有能力真正懂得哲学这件事... 精英主义... 但也不乏同等的谦卑,因为这一信条给教学的有效性施加了局限,将无所不能的教学姿态拒之门外。
学园不是用来躲避世俗,而是拥有明确的政治目的。促进政治、正义的实施,建立在形而上真理的基础上。若非如此,眼下的混乱和历史的噩梦只会延续不断。柏拉图对哲学事业的信念就是如此崇高,又如此天真...柏拉图内心无疑是一位雅典公民,并与苏格拉底一样坚信公民对城邦福祉肩负重任。
自从柏拉图创办学园以来,大学在性质和自我认识上都发生了很大改变,然而,就其至高的人文使命而言,大学一如既往的忠于柏拉图教学改革的根本目标:产生知识而非生产信息,滋养记忆而非记忆术,激发奉献之心而非传授适应之技。苏格拉底教柏拉图懂得了这一点:某些类型的教学方式诉诸学生人格中最具有个性的所在——在学生心中一个既远离世界又向它敞开的深处。我们若像柏拉图那样,把这一深处想象为一座花园,那我们就会明白他为什么称教育家为心灵的园丁,为什么在我们中间有些人心目中—无论我们是否把自己看作柏拉图的传人—大学位于世上最瑰丽的花园之列。
charpter7 伊壁鸠鲁的花园学校
汉姆·阿伦特在《黑暗时代的人们》一书中写道“在无可作为的黑暗时代,逃离人世总是正当合理的,只要逃离者并不忽略现实,而是时刻认清现实正是他必须逃离的对象。”当人之为人遭到威胁,这句话同样适用于花园历来给人们的庇护。这个避世的花园是福是祸,取决于在它的庇护下有几分现实尚且得到保存。有的花园成为了逃避和排斥现实的场所,有的花园在黑暗势力的包围下让人性得以回归。
伊壁鸠鲁学说的一项要旨是不问政治、独善其身,去除了政治身份,切断了与公民身份的联系。...哲学,在他看来,应当服务于至善—也就是生命—的利益,而非城邦的利益。
伊壁鸠鲁式教育的终极目的不是臻达智慧或正义,而是臻于幸福。伊壁鸠鲁把幸福理解为一种心境,也就是平和的心境或安宁的灵魂。这种状态并非与生俱来,牵挂、烦恼以及对死亡的强烈意识折磨着人们,使亦有一死的灵魂备受困扰。从容淡定并非人之天赋。因此,平和的心境实为一种依靠悉心培养方能形成的心境,其间需要教育、系统化训练以及伊壁鸠鲁学说这一“真正哲学”的绝对忠实。只有确切了解事物的真实面目,人的灵魂才能摆脱关于死亡的焦虑,因此,伊壁鸠鲁号召弟子日复一日的遵守伊壁鸠鲁学说的基本信条而生活。
“真正哲学”?
...根据伊壁鸠鲁哲学,灵魂是由原子组成的,因而没有什么来世在死亡之后等待着它,固守这一确定性会让人逐渐摆脱对死亡的恐惧,将不可避免的死亡重新纳入万物之序。若能培养这一确定性,宁静平和之花终将在心田款款绽放。
如何培养上述确定性?
柏拉图哲学提倡默想灵魂的不朽,而伊壁鸠鲁学说则主张沉思生命的有限,视之为灵与肉同生共死。在这个问题上,花园同样给予的关键的教诲:它日复一日地揭示着荣枯的关联,揭示着死亡并非声明的终点,而是生命的完成与实现。有限的人生重归于大自然的秩序。同时,花园也警示着威胁平和心境的种种隐患,这一境界一旦臻达,需要从不间断的维护。如同花园那悠然内敛的安详,灵魂的安宁也贯穿着同样的张力,即秩序与无序之间的张力。...伊壁鸠鲁认为,快乐无关于欲望「淫欲、奢华、暴食等自我放纵」,而是对个人与社会美德的培养。
伊壁鸠鲁的美德?
1.友谊。人生的至乐、凡人的至福莫过于两位能互相倾听、激励和启发的友人之间聪慧、有益而愉悦的交谈。成为一名合格的交谈者,需要熟练掌握语言技巧、练就一份不做作的口才,以及持久不懈的哲思来拓展自己的心智。最高尚、也最愉悦的交谈必然会涉及思想的交谈与真知的求索。
2.温厚儒雅。对人的醇厚与大度。西塞罗将它贴切的形容为“言谈举止方面某种令人愉悦的魅力”。它与犬儒学派的粗鲁、学园派的孤傲、斯多葛学派的冷峻泾渭分明,表现出一种亲切可人的音质与气度。
3.对他人的体恤。真诚普遍的爱心,而非富有优越感的贵族那周全的礼数。一视同仁,处处表现出仁慈、礼遇、亲蔼和尊敬。言语的坦诚是伊壁鸠鲁主义的一项首要原则。他嘱咐人们在一切交往中都要保持不带攻击性的率真,无论对方有权有势还是地位卑微。
4.智、义、勇、节四枢德。
5.坚忍、希望与感恩。不妨称之为人生的三种姿态,分别对应着海德格尔所说的现在、未来、过去。感恩:比其他二者更为重要。感恩让生命的固有价值得到热切的肯定,让苦痛与不幸被日渐遗忘。...“蠢人的生活以不死感激和忧心忡忡为标志,他一味的顾念着未来。”一个不知感激、把一切付诸来日的人免不了未老先衰,而感激为怀的伊壁鸠鲁主义者即使在耄耋之年也不失青春。
当公众领域不再允许美德兴旺繁荣,在远离世界并不脱离世界的幽境之中寻得庇护,就至关重要了。伊壁鸠鲁是召唤弟子栽培声明之有限的极少数贤哲之一。他没有号召他们无畏的挑战生之局限,或者坚忍地服从死之必然,而是把生命之有限当作幸福的途径和归宿来栽培。
如今常有人说,西方世界的衰落正以日趋严重的伊壁鸠鲁主义或曰“享乐主义”的形式发生。可是,花园何在?安宁何在?若是采纳关于伊壁鸠鲁学说的通俗认识,视之为一种拜物的、主张及时行乐的庸俗哲学、那么当今西方社会的走向的确可以说是“伊壁鸠鲁式”的。然而事实上与真正的伊壁鸠鲁哲学相距最远的,莫过于对它的通俗认知。同样,与伊壁鸠鲁式的平和安宁相距最远的莫过于我们这般不能自已的疯狂,我们着层出不穷的欲望,我们面对死亡如此焦虑。还必须补充说,与伊壁鸠鲁学说的栽培至上的原则相距最远的,也莫过于我们消费至上的原则。坚忍、希望、感恩何在?这些人生姿态已经几近被我们逐出人生。我们以焦躁面对现在,以绝望面对未来,以蠢人专有的不思感激面对过去。在我们这衰老的新世界,当满足之欲取代了感恩之心,贪馋暴食即成为命中注定。只能导向一种无聊没落的享乐主义。
真正的享乐主义对我们提出的要求迥然不同于引领我们当今行为的享乐主义。前者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作为人类幸福的园丁,我们必须把生命的有限这重诅咒化为诸多福祉的源泉,显然,我们远远没有成为伊壁鸠鲁主义者。
那是不是也增加了人的不敬畏之感??
chapter8 薄伽丘的花园
薄伽丘绝非一位到的说教家。他不是改革者,也无意充当先知。他并不特别关注人性的本恶或者人类获得救赎的前景。他从未以布道者的姿态训斥读者,向他们灌输自己的道德、政治或者宗教信念。如果说他在前言里为《十日谈》确立的道德目标终究是极为平常的(作者希望通过他的故事为有需要的人消愁解闷),那是因为人之为人本来就是一件平平常常的事。那场瘟疫也证实了这一点。做人一位这无法免遭不幸与灾难,意味着时而感到自己需要援助、慰藉、消遣或启迪。我们的状况多半是平凡的,不是非凡的;依照薄伽丘的人文主义观点,我们对他人负有最低限度的道义责任,不在于为他指点救赎之路,而是帮他走完一天的路。这种援助方式有着许许多多平平常常的形式,尤其是借助风趣的谈吐、得体的举止、故事的美丽,通过谦恭礼让、对话交流、同伴之情和社交生活促使人类交往的领域更加愉快。给生活添加快乐而非痛苦,这就是薄伽丘人文主义的首要原则。它不是后世流行的那种“人定胜天”的人文主义(后者将自力更生的人类视为万物之荣耀),而是以关爱他人为核心的民众人文主义。“人之常情,是对不幸的人给予同情。”
薄伽丘的故事艺术和他的人文主义伦理观都与意大利园林设计美学相对应。...如果说,理想的花园是自然在艺术的督管下欣欣向荣的地方,那么暴君则是欲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自然,从而征服和统治自然的人。从政治角度看,薄伽丘对专制政权的厌弃表现为他对佛罗伦萨共和传统的毕生忠诚,这些传统让自由与市政秩序并存。
薄伽丘与意大利园林
chapter9 隐修之园、共和之园与王公之园
chapter10 凡尔赛宫园林短评
以人间上帝自居的专治君王始终是骄傲一词的活生生的化身。基督教意义上的骄傲这一罪孽,在路易十四的专制王朝下得到前所未有的体质化。...凡尔赛的座座花园公开展示着骄傲,并赋予了它几近空前绝后的壮观形式,却丝毫也不能冲淡它那邪恶的本质。
君主专制的飞扬跋扈已经成为历史,但是,凡尔赛宫园林傲世的丰姿所演绎的骄傲却远远超过了那个时代。我指的是从所谓启蒙时代开始的那种目空一切的人类中心主义的骄傲,它以无所不能的姿态宣告人类是“大自然的统治者和占有者”(《方法论》笛卡尔),号召人类利用科学更强有力地行使自身的权利与意志,以实现对大自然的统治和占有。我们今天这争强好胜的人类中心主义也在凡尔赛得到了全面的展示。尽管我们早已不相信君权神授之类的教条,尽管我们中间很少有人认为自己身处在启蒙时代,但我们依然没有充分摆脱“人权神授”的信条。在实践中,即便不是在理论上,这一信条仍然以多种方式统治着西方社会。无论凡尔赛那不自然的华美是多么的迷人,它对骄傲的美化又是多么奇妙,我们若想要摆脱那个时代留下的遗产,与大自然建立一种不那么骄横专断的关系,那么凡尔赛园林能给予我们的帮助就微乎其微了。
chapter11 观看——一门失落的艺术
现象力求显现自身的同时,又朝向时空深处依稀远去,它们就给我们的观察力提出了特殊要求。...我们对世界的丰裕越来越不敏感。嬗变过程发生于我们的内心。问题在于世界用以揭示自身、在其间揭示自身的架构发生了划时代的转变。人的目光并不是一种中立官能,而是和世界、制度、心态一样受制于历史性规律。...主导我们这个时代的感知架构使我们越来越不容易看见就在眼前的事物,而是将视线引至无数跃动的影像。
《帕玛洛尔》帕玛洛尔力图更加专注和敏锐的观看世界,从而让自己的生活更有意义,可是他的一次次努力均以失败告终。作品在开篇告诉读者,帕玛洛尔“生活在一个狂躁拥堵的世界,是个神经紧张的人。”在访问京都龙安寺石庭的时候面临了考验。...为游客制定的旅游线路剥夺了禅寺石庭周围“悠远的时空”,缺了这样的时空,庭园就不可能将其深度揭示给人的目光,至少不可能实现原有的构思。... 时间和空间各具有一个主观维度和一个客观维度。我们所属的世界决定了主客观维度以及两者间的相互穿透。若想让花园在空间中充分可见,需要赋予它一种我们这个时代越来越不允许的悠远绵长的时间。处于主客观维度的关联交汇中的时间。.... 匆忙的游览中,花园呈现给游客的只有影像,但影响缺乏的正是现象本身的光芒,这光芒只能在深度时间里方能显现。而今天的我们已经不再拥有这样的时间。简言之,我们在现象面前几近失明。
小说《流星》中日本园艺大师尚宁“禅寺石庭的观看过程中,视角是固定的,但是视线是自由的,心灵的内在目光也随之徜徉。由于庭院中布满了潜在因素,庭院可以向众多视角展现自身。于是,武士赞叹其严酷朴实,哲人赞叹其玄妙精微,情人沉醉于它的安抚慰藉。存在的每一物都以不可计数的面貌和神态揭示自己。”....目光幻化之力发自现象的朦胧之处。“这些微不足道的材料仅仅是个铸模,让观者前来注入其当时的情绪,使之清明澄澈。看似寥落的石庭,以潜在的方式包含了一年四季、世上所有景致及心灵的状态。” 庭院包含着超出直观所见的一切。这种观看方式可以称之为根本意义上的深度感知。
现象中最有力的莫过于日本的石块。园中的石块依据重要性被分为三类:主石、配石和奥石。配石伴随主石,营造出势。奥石是看不见的,但却给整个布局赋予了生命。(从大地吸取了力量)
我们处于一个石块不再被隐埋的时代,那么我们就生活在一个不思不想的时代,因为正如日本园林中的石块,被部分隐埋的思想方才有望触及尚不明显的事物。花园活生生的形态朝向隐秘的深处依稀远去,这一深处可以为我们的内在目光所至,却未必能为我们的视力所及。...我们正应该靠这一处处花园来重新学得观看的艺术,潜入隐匿于花园形态中的深度时间。现象世界并为消失,只是暂时看不见了。
这就是为什么要有引申???
chapter12 奇迹般的和谐
金斯哥特花园并不与我的平和心境相似,我也没有把这种心境带到花园,而是在花园中找到了它。如果有一天金斯哥特花园消失了,它让人感受到的这份独特的安宁也就消失了。一切心灵的意境在世上皆有其地点,世上倘若没有地点,也就没有心灵。
正因为花园与我们的心灵彼此交融,园中也就渗透着一种明显的脆弱感。花园的面貌弥漫着一种潜在的张力—无论后者能受到何种程度的驾驭—哪怕仅仅因为花园与周围的喧嚣隔开,同时又被它包围其中。花园是由人创造,受人保护的场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花园的生存之道有着根本的不稳定因素,无论园艺风格多么的接近自然。...在地点与心灵的融汇中,地点为心灵所容纳,心灵也为地点所容纳,两者均受到同样的破坏力的威胁。
我们生活在一个要求忘却的时代,它想让今朝独立自主,可是忘却意味着必须重复从前发生的一切。记忆中一个个清晰的时刻是必须领悟的,只有领悟了,才能让它们远去。花园就是追昔之地。普鲁斯特曾说”真正的乐园是我们失去的乐园。“可是莱恩的花园之梦,带个了他另一个结论:“什么也没有失去。象征和神话的古老乐园在我活生生的脚下生长。”
一座花园可以被称为一种心境,是因为花园与心灵乃是由同样的要素构成的,这些成分飞散成为一系列的奇妙形态,然而无论形态如何不同,也保持着彼此相近的亲缘。
是天人合一么?
chapter13 两种天堂:伊斯兰教与基督教之比较
chapter14 人,而不是破坏之徒
在但丁所代表的中世纪基督教世界里,狂喜依然有着一定的形式,那就是围绕着一个固定的中心愈演愈烈。... 但当今社会已经不再“运转”,而是神经质的颤抖着。如果我们想要找到一个静止点,唯一的方法就是在其间创造—栽种—这么一处地方。
资本主义可以被理解为西方人精神生活上的焦躁在日常生活中的后果。焦躁犹如一阵旋风,让其中的人们既充满动力,又漫无目的。...《疯狂的罗兰》欲望是行动的一种动力,但此间的欲望没有长远的规划,又没有终极目的。欲望只求自己马不停蹄、源源不断、自我陶醉。...不断寻找新的挑战,但没有最终目的,始终处于运动状态。...两个花园。一个是充满假象,迎合我们与生俱来、潜藏在内心的对幻境的渴望,“阿尔希纳”。一个是真实的伊甸园似的,但却让骑士们百无聊赖。...厌倦感表示我们忧思之心不足“洛基斯蒂拉”。既然人是忧思女神创造的,厌倦感不免会让人绝望,驱使人们一再寻找散心—游离于自己内心之外—的机会。...我们今天的厌倦情绪如此之深,以至于伊甸园的安详让我们觉得索然无味。阿尔希纳的幻景花园则越来越光怪陆离,我们不需要出门就可以一味追寻它那致命魅力。... 两座花园一真一假,但都是了无生气的静态(与此相反,由人培育的花园则呈现出孕育生命的静态),两处花园都称得上是圈套,一旦花园无须“为美丽操劳”,人的生命在此间就无法迎来春华秋实。...当焦躁变成了狂躁,致使我们向大地不断释放破坏力。...现代世界的狂躁也没有根本目的,但我们却不断为自己设立目标。设立目标是我们掩饰漫无目的之态的一种方法。宣扬的殖民主义、资产主义、共产主义,是现代西方世界把某种社会之善作为自己的努力目标。都只是名义上的善。往往是一副面具,一则谎言,或者是由另一种企图在其背后,无异于阿尔希纳。在消灭贫困、根除苦难的名义下,我们正在使大地不再,使世界瓦解。我们伪装成救世主的罗兰为所欲为,他以一副同情人类疾苦的面孔摧毁着大地。
暴露一个社会利己的谎言始终是诗人、艺术家和哲人的主要使命。...但是现代主义除了摧毁虚伪的偶像,却也就没有什么了。这其中充满了毁灭性,但是并没有像园丁一样给生活重建秩序,让它重归安宁。现代主义运动充满了好战的行动主义色彩,然而,没有采取下一步行动:耕作栽培。于是,荒原—而非花园—成为了现代主义的客观对应物。... 我们今天要做的就是懂得在荒原中栽种花园、在地狱中给人性开创空间的可行性何在。
我倾向于启示、而非证明,乐于形象的比拟,而非抽象的概念,偏爱诗人的洞见、而非哲人的论证。
chapter15 时代的悖论
如今,什么能让消费过程永不间断,我们就追求什么。而沉静、美、与万物秩序的和谐已经不再是现代人追求的终极目的,甚至连假象中的终极目的也算不上。(背离伊壁鸠鲁学派“把平和作为精神追求的巅峰”)
当今这个时代的悖论之一,是我们对活力的无限渴望,恰恰驱使我们把大地再度变成伊甸园——成为一切都无需经过苦难、栽种就能唾手可得的消费乐园。一切欲望都得到满足,一切苦难都消失,亚当所受的诅咒不再存在,那们人,将不再是人。... 这条悖论造成了一个反常的后果:我们通往伊甸园的道路,布满了残骸。重建伊甸园的努力近乎是对万物的围攻。这便是当今的危险所在。正因为我们的狂躁热度不减而根本漫无目的,所以我们给自己设立了一个又一个目标,为的是让狂躁状态不断延续,愈演愈烈,直至在高潮中化为怠惰。
消费给疯狂生产提供了理由,疯狂生产又给消费提供了理由。这整个循环过程与其说是为了满足我们的需求,不如说是为了让我们马不停蹄。以下这段文字中,海德格尔用极其犀利的目光诊视了这一综合症,尽管文风晦涩抽象:
为了让生产一切产品成为无条件的可能性而进行对所有材料—包括“人”这一原材料—的消费,是以隐秘的方式由存在者(beings)—即真实之材料—悬浮其中的彻底空虚所决定的。这种空虚必须得到填补。可是,由于存在之空虚(the emptiness of beings)决不肯能靠存在着的无实来填补,尤其是在这种空虚不能被真正体会到的情况下,因此,逃避空虚的唯一办法是不断以如下方式组织存在者:找到一种形式来确保他们处于漫无目的的活动状态,让他们一直有可能被安排成这种形式。(海德格尔《哲学的终结》)
消费本身无可非议,它与人类劳动的生物性节奏直接相关。仅当消费使异常活跃的生产成为可能活着必要时,它成为一个明确的病症。如果海德格尔所言有理,那么在大地上创建人间乐园的目的与其说是指导我们行动的真正目的,不如说是为永保活动状态这一盲目要求提供方便的谎言。此项要求来自我们因存在之空虚而承受(却不承认)的痛苦,也来自我们对存在之空虚的否认。如果厌倦感与上述空虚有着根本关联,那我们可将逃避空虚的企图视为厌倦感的又一症状。也可能厌倦感的缘由就是我们无法真正体会存在之空虚。无论如何,为无休无止的消费进行无边无际的生产,为无边无际的生产展开无休无止的消费,在当今这个时代成了逃避—但不是填补—存在之空虚的唯一途径。
???海德格尔没看懂
人的幸福是一种由栽培养育而来的善,不是一种专供享用的利。人的幸福事关实现,而非满足。消费与生产都不能给人带来字我实现,唯独关怀呵护可以。
所以,要养育孩子???
《罗素姆的万能机器人》恰佩克。类似于共产主义国家的理想。but这就等同于将人从忧思牵挂中解脱出来,无异于剥夺了自我实现的机会。... 什么任务也没有,什么工作也没有,什么牵挂也没有——除了自我完善。他们没有成为万主之主,而是成为了多余的人。...一对名叫海伦娜和普利姆斯的机器人彼此相爱,且愿意为彼此付出生命。正是这种牺牲精神证实了他们初萌了人性。拒做的结局是:将这对恋人送入荒野,一如当年上帝将亚当和夏娃逐出伊甸园。... 让观众看到了人类新生的前景。
《园丁的一年》园丁赞颂的不是作为美德的劳动,而是拥护栽培养育的生命。园丁让自己深深投入忧思与关怀,这自我延伸的原则与引领当前时代的原则泾渭分明。后者驱动我们渴望越来越多的活力,迫使我们不断加速多产来逃避海德格尔所说的存在之空虚。园丁不会横冲直撞奔向一个虚幻的伊甸园,而是耐心的守护自己的一方园地。因为“没有哪一场革命能缩短萌芽期,或者让丁香在五月到来前就开花;这使园丁变得明智,甘心服从规律和常理。”离园丁心思最远的、最不能激励他的,莫过于自我完善、劳动的价值、以及自己所作所为的美德。园丁把自己完完全全地交付给他的花园。因此,他这么说:
至于你,阿尔卑斯风铃草呀,让我为你挖一个深一点的华创。劳动!连这样的拨泥弄土也叫劳动,因为,告诉你,它会让你腰酸背痛;你劳动不是因为劳动是美丽的,不是因为它使人高尚,也不是因为它带来健康,你劳动,是为了让一株风铃草开花,让虎耳草像张地毯那样铺展开去。你若想庆祝什么,你不该庆祝你的劳动,而应该庆祝你为之劳动的风铃草或虎耳草。
风铃草和虎耳草是自我的延伸???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3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6分
-
网站更新速度:9分
-
使用便利性:9分
-
书籍清晰度:4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8分
-
是否包含广告:7分
-
加载速度:3分
-
安全性:4分
-
稳定性:6分
-
搜索功能:3分
-
下载便捷性:9分
下载点评
- 在线转格式(677+)
- 内涵好书(505+)
- 速度慢(423+)
- 四星好评(287+)
- 排版满分(313+)
- txt(656+)
下载评价
-
网友 宓***莉:
( 2024-10-27 23:08:14 )
不仅速度快,而且内容无盗版痕迹。
-
网友 康***溪:
( 2024-11-09 22:05:20 )
强烈推荐!!!
-
网友 权***波:
( 2024-11-07 03:03:05 )
收费就是好,还可以多种搜索,实在不行直接留言,24小时没发到你邮箱自动退款的!
-
网友 国***芳:
( 2024-11-22 03:06:30 )
五星好评
-
网友 仰***兰:
( 2024-11-21 03:26:04 )
喜欢!很棒!!超级推荐!
-
网友 曾***玉:
( 2024-10-24 17:05:07 )
直接选择epub/azw3/mobi就可以了,然后导入微信读书,体验百分百!!!
-
网友 辛***玮:
( 2024-11-22 14:15:47 )
页面不错 整体风格喜欢
-
网友 权***颜:
( 2024-11-18 14:25:31 )
下载地址、格式选择、下载方式都还挺多的
-
网友 养***秋:
( 2024-11-01 05:22:04 )
我是新来的考古学家
-
网友 石***致:
( 2024-11-07 10:33:24 )
挺实用的,给个赞!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冯***卉:
( 2024-11-14 20:18:55 )
听说内置一千多万的书籍,不知道真假的
-
网友 家***丝:
( 2024-11-19 09:19:46 )
好6666666
-
网友 訾***晴:
( 2024-10-25 18:12:20 )
挺好的,书籍丰富
-
网友 孔***旋:
( 2024-11-19 06:31:03 )
很好。顶一个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屠***好:
( 2024-11-15 15:19:03 )
还行吧。
-
网友 车***波:
( 2024-11-18 00:37:12 )
很好,下载出来的内容没有乱码。
喜欢"花园"的人也看了
-
澎湃思想周报丨美国的军事娱乐复合体;新一轮巴以冲突一周年
-
香港视觉艺术家(1970-1980)-新水墨运动后的实验与挪移商务印书馆9789620757570 pdf mobi txt word epub 下载 2024
-
无人驾驶会成为压垮巡游出租车的最后一根稻草吗
-
不中用的狗 pdf mobi txt word epub 下载 2024
-
从“穷口袋”到“富脑袋”:知识与智慧如何塑造财富之路
-
第十一届联合国预防犯罪和刑事司法大会文献汇编(中英文对照) pdf mobi txt word epub 下载 2024
-
当音阶在空间中翻转重叠,几何的结构性和音乐的结构性重合了
-
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管理教程 pdf mobi txt word epub 下载 2024
-
专访|刘世鼎:挖掘被遮蔽的情感经验,有助于理解当今世界的危机
-
绝地反击:依靠骨板自我保护的剑龙崔钟雷知识出版社鑫隆博图书专营店 pdf mobi txt word epub 下载 2024
- 绿意盎然:探索青青绿洲的生态奇迹与中国传统文化
- 全面掌握物联网专业英语:从基础到未来趋势
- 洛克菲勒-美国之鹰-世界超级经济巨人系列 pdf mobi txt word epub 下载 2024
- 雪狮子:探索现代文学中的象征与情感共鸣
- 物业管理基本制度与政策 pdf mobi txt word epub 下载 2024
- 穿越未来:环境污染的怒吼与生态系统的重生
- 羽毛球全攻略:从基础到实战,全面提升你的球技与心理素质
- 星空的暗角 pdf mobi txt word epub 下载 2024
- 电子发票在研究生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创新与实践
- 全面解析:食品标准与法规的现状与未来展望
- 中国古代城市:从周朝到明清的辉煌历程与现代启示
- 陶寺遗址博物馆将于11月12日正式开馆
- 中国现当代小说名作导读(上下) pdf mobi txt word epub 下载 2024
- 高教版备考2023年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英语水平考试大纲词汇手册第六版 英语新大纲同等学力英语单词同等学力英语申硕单词书词汇书 pdf mobi txt word epub 下载 2024
- 星空中的牛女故事:星星如何成织女,两个牵牛争名分
- 英语四六级高分作文秘籍:从入门到精通
- 京沪爱情列车 张荡荡 广西人民出版社【正版】 pdf mobi txt word epub 下载 2024
- 皮革制品机械【正版书籍,满额减】 pdf mobi txt word epub 下载 2024
- 《儿童物理启蒙宝典:激发小小科学家的潜能》
- 很大很大的大问题 关于科学 麦克米伦世纪 pdf mobi txt word epub 下载 2024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7分
人物塑造:7分
主题深度:7分
文字风格:6分
语言运用:7分
文笔流畅:3分
思想传递:3分
知识深度:3分
知识广度:4分
实用性:6分
章节划分:5分
结构布局:4分
新颖与独特:8分
情感共鸣:5分
引人入胜:7分
现实相关:7分
沉浸感:7分
事实准确性:7分
文化贡献: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