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具有普罗米修斯心灵的休谟式知识分子只听到现实的声音

【编者按】

《记忆萦回》是当代美国最富影响力的文学理论家、批评家、《西方正典》的作者哈罗德·布鲁姆的告别之作,也是他最私人的阅读回忆录,是年近九十岁的布鲁姆对他一生阅读体验的一次回顾和总结。在书中,布鲁姆遵循阅读的记忆选取了超过八十段他从小就熟记于心的经典作家文本进行解读,本文摘自该书,解读的是华莱士·史蒂文斯(Wallace Stevens)的《雪人》(The Snow Man)。澎湃新闻经中信出版集团授权发布。

三分之二个世纪前,我与华莱士·史蒂文斯有过一次单独谈话,那是他在耶鲁一次小型朗诵会上读了《纽黑文的一个寻常夜晚》的简版之后。我那时还是一个古怪桀骜的十九岁学生,大多数时间我在听,但也的确问了几个关于雪莱的问题。让我惊讶的是,史蒂文斯对《阿特拉斯的女巫》和《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中许多段落都能脱口而出。如果我能够回到1949年,我一定会问他《西风颂》的树叶会不会哭泣。尽管他对这首诗了然于心,但我猜想他会回答说会。

史蒂文斯在七十一岁时创作了《感悟细节的程序》,这是他一生迷恋树叶意象的顶峰:

 

今日树叶哭泣,挂在风吹的枝头,

冬天的空无几乎没有少。

它依旧充满冰影和成形的雪。

 

树叶哭泣……一个人站在仅闻哭声之地。

这是杂乱的哭声,关乎另一个人。

尽管一个人说自己是万物的一部分,

 

但这里有一个矛盾,这里包含了一种抵抗;

成为一部分是一种衰亡的努力:

一个人真正感受到赋予生命之物的生命。

 

树叶哭泣。这不是神灵专注的哭声,

不是自大的英雄的飘移烟,不是人的哭声。

那是超越不了自身的树叶的哭泣,

 

在幻想曲缺席时,没有别的意义,

除了它们在于耳朵的最终发现之内,在于那事物

本身,直到,最终,那哭声与任何人都无关。

 

我现在将近九十岁。当我不断地听到业已不在之物的声音时,我就惊慌不安。史蒂文斯在四十二岁时写下了《雪人》:

 

一个人必须要有一颗冬天的心

来旁观寒霜和结着

雪壳的松枝;

 

要冰冷很久

来注视因冰凌而零乱的刺柏

和在远远闪烁的一月阳光中的

 

粗放的云杉;而不想起

任何苦难,在风的声音里,

在几片叶子的声音里,

 

那是大地的声音,

充满同样的风,

在同样空旷的地方,

 

为那听者而吹,他在雪中倾听,

空无的他,注视

不在场的空无,和在场的空无。

 

这首诗共十五行,是一个简单句。表面看上去,它好像完全符合约翰·罗斯金所谓的“拟人谬化”(pathetic fallacy)的模式,也就是对客体赋予人类感情和生命。罗斯金肯定知道他自相矛盾,因为他把诗人定义为客体言说的对象。史蒂文斯天生就是一个弗洛伊德主义者,他希望依据现实原则而活,接受我们需要与必将到来的死亡为友。但是,史蒂文斯身上总有一种矛盾,他既像是济慈,也像是雪莱和惠特曼。济慈的光辉之处在于他勇敢地抛弃了一切幻象:死亡是绝对的、即将到来的。雪莱的怀疑论被他的理想主义所调和,而惠特曼的伊壁鸠鲁主义精神仍包含了超验的渴望。《雪人》的思路重又回复到原处,结尾的虚空堪与哈姆莱特的虚空相提并论。

在《感悟细节的程序》中,树叶哭泣了三次。史蒂文斯听到了哭泣,想拼命抵制。在七十一岁时,这种成为万物的一部分的努力在衰退:“一个人真正感受到赋予生命之物的生命。”(One feels the life of that which gives life as it is.)这一句完全由单音节词构成的诗行,本应使那神秘的哭泣平息下来,但它不能。当诗中的说话者坚持说这不是人的哭声时,不管是我们还是史蒂文斯都不相信他的话。有趣的是,他自相矛盾地写道:“那是超越不了自身的树叶的哭泣。”缺乏超越性的树叶是不可能哭泣的。这一感悟细节的程序中,人的哭泣,最终意味着我们死亡时都会体验到最终的发现:“直到,最终,那哭声与任何人都无关。”

雪莱的死亡思想像枯叶一样被诗人骄傲的意志驱散。雪莱骨子里有普罗米修斯一样的革命精神,他带来了火,带来了预言的火花。一个具有普罗米修斯心灵的休谟式的知识分子,他只听到现实的声音,但渴望人类的革新。史蒂文斯永远在呼应雪莱的《为诗辩护》,他以挑衅的姿态加入了先驱的行列,声称雪莱一样的星光最终会改变世界。

《记忆萦回:布鲁姆文学回忆录》,[美]哈罗德·布鲁姆著,李小均译,大方|中信出版集团2024年8月。

最新内容
随机推荐